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综述――在改革中前进 在创新中发展
十六大以来,欧博娱乐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形势,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谱写了崭新篇章。
预备役部队铸成铜墙铁壁 摄影:崔庆云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近年来,军地各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处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建设、常备军建设、国防动员各支队伍建设以及后备力量内部等关系,科学确定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有力推动了国防后备力量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胡主席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非常重视、非常关心。他在继承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坚持人民战争、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着眼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领域的本质要求,系统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特点规律,深刻指明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方向。
要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我们建设国防、遏制和打赢战争的根本指导思想。胡主席反复强调,人民战争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无论武器装备怎样发展,战争形态怎样变化,人民战争都不会过时,兵民是胜利之本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未来我军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地方各方面的支援,要搞好平战转换,严密组织经济、科技动员和支援防卫作战动员,形成人民战争的整体优势;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人民战争的内容和形式,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坚持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不断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胡主席深刻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需要党和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完善有利于军民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兼顾军事需求,逐步建立起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要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质量建设。胡主席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提高寓军于民的水平,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和快速动员能力、科技支前能力和维护战时社会稳定的能力;要调整优化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布局和编组结构,增大国防后备力量的科技含量;要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认真研究解决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民兵预备役训练人员集中难、经费筹措难、训练组织难等问题,把部队训练、院校教育和民兵预备役训练统起来抓,使训练改革协调发展、整体推进;要加强军地之间的配合,积极探索军政军民联合训练的有效机制和方法。
要深化兵役制度改革。胡主席强调指出,深化对现行征兵制度、干部转业安置制度和士兵退伍安置制度的改革,是关系军队建设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拓宽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部队建设实际、照顾官兵实际利益的新路子;兵役制度、军人转业退伍安置制度以及工资福利制度、住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军人社会保险制度,都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劳动人事制度、公务员制度、社会保障方式改革的趋势,积极主动地同国家有关部门协调,逐步进行调整改革。
要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动员体制机制。胡主席十分关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问题,他多次提出,国防动员建设是我国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加强国防动员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和发展人民群众参战支前的新途径;要认真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开创国防动员事业的新局面;要坚持全民办国防的方针,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生动局面;军地要齐抓共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军队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制度。
科学发展观和胡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确保了国防后备力量沿着正确的航向实现科学发展。
调整改革探索新路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紧紧围绕适应“市场”与“战场”的需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担负任务为牵引,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为目标,坚持抓筹划、抓重点、抓质量、抓基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抓筹划,推进整体转型。进入新世纪以来,着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大局,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首先抓了战略筹划和总体规划。从2002年8月至2006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的意见》等3个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后备力量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针政策等一系列带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制定了后备力量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后备力量建设的数量规模、建设任务、落实措施等,提出了正确处理国防后备力量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发展的发展思路。
抓重点,促进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那些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地区、重点对象、重点工作上,以重点带动一般、走活全盘,实现了后备力量建设的全面发展。在地区上,突出抓了主要方向、重点地区、大中城市、边海防地区的后备力量建设;在对象上,突出抓了民兵预备役防空队伍、军兵种队伍、勤务保障队伍,以及民兵应急分队的建设;在业务工作上,突出抓了组织编制的规范、训练大纲的编修、武器装备的战略性调整等等。
抓质量,提高科技含量。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围绕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大向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行业以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拓展的力度,将大批高科技人员编入了民兵、预备役部队之中,同时,组建了信息作战、物资油料、测绘支援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分队。借助地方科技人才和设备,大胆吸纳军地科技成果,改革民兵、预备役部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大力开展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积极推进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突出抓好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技术人员的预备役登记,储备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抓了科技含量较高的军民通用装备登记统计,完善配套和技术改造了现有防空装备。
抓根本,确保持续发展。各级军区和人武部门,认真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在完善双向兼职、地方党委议军、第一书记到军事机关办公等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建立了军分区、县(市、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和预备役师(旅、团)第一政委述职和考核制度,促进了党管武装的落实。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对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了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了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纯洁、政治合格。加强了人武干部、专武干部和预任军官队伍的建设,保持了基层武装机构和专武干部的稳定。
全面发展结出硕果
经过五年的建设,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展示了强大的阵容和崭新的风貌。
民兵工作开创新局面。目前,我国民兵规模比较适度,布局趋于合理,组织编制规范,教育训练比较落实,武器装备大为改善,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的能力明显提高。基干民兵组织整合为作战、勤务保障、应急和其他4种队伍,不仅组建有高炮(机)、地炮、导弹、通信、工兵、防化等陆军专业分队,而且组建有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民兵分队。颁布了新一代《民兵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构建了军兵种较为齐全、训练内容较为完善、时代特点较为鲜明的民兵军事训练内容体系;依托民兵训练基地开展了科技兴训、科技练兵活动,训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民兵训练经费纳入政府保障渠道,农村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补助经费列入国家转移支付范畴,训练保障得到加强。
预备役部队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调整改革,压缩了陆军预备役部队,新组建了军兵种预备役部队,突出了防空作战和勤务保障预备役部队建设,初步形成了诸军兵种较为齐全的新格局。加强了主要方向、重点地区的预备役部队建设,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实行区域编组与跨区抽编相结合,预备役官兵专业对口率、转业退伍军人比例、党团员比例大幅提高;深化了训练改革,普及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训练,开展与现役部队的挂钩训练和联训联演,进行了整师整团快速动员演练和综合战术演练,训练质量和层次明显提高;加强了正规化建设,绝大多数师旅团有独立的营院、办公用房和文化、生活设施,多数师旅团建有训练基地、训练装备仓库和战备器材库,所有营连都建有营连部。
新兵质量有了新提高。完善了征兵政策制度,修改了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和政治审查办法,制发了应征公民体格检查心理检测暂行标准和实施办法,改革了征接兵方式,规范了新兵交接和退兵的程序、办法,征兵工作进一步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开展了征集在校大学生工作,扩大了征集军地通用专业技术青年比例,组织了从非军事部门直接招收士官试点,新兵的政治、文化、身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为加强部队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兵员动员准备取得新进展。调整了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专业技术种类,颁发了新的退伍军人专业名称和编码,研制开发了《预备役退伍军人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编写了《动员征召退伍军人工作文书》,规范了平时动员点验和战时实施动员的程序。调整了储备区的规模和布局,突出了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技术兵的储备,做到了征、补、退、储的有机结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技术人员预备役登记工作的通知》,将登记范围从主要方向、重点地区扩大到全国多数省(区、市),为战时兵员动员储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学生军训有了新发展。从2002年起,我国的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军地各级建立了学生军训组织领导机构,建设了一支军地结合、专兼结合的军事教师队伍,下发了《学生军训工作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等,学生军训工作正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到2006年,全国已有1600余所普通高等学校、26000余所高级中学开展了学生军训,年参训学生1600余万人,五年来共训练大中学生7000余万人。
民兵预备役人员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新贡献。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在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在抢险救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卫士作用,在创建文明单位、传播文明新风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据统计,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西电东送、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8万多个,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17万多个,300多万人参加退耕还林、防风治沙,每年有近4万民兵参加守护桥梁、隧道和铁路线,近600万人次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抗旱救灾和抗击强台风袭击等斗争中,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承担了大量的急难险重任务,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白自兴 王佩文 汪金玉)
责编: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