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9月3日在北京举行。自2000年成立以来,中非合作论坛也迎来自己18岁生日,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它一步步推动着中非合作不断拓展。18年的成长轨迹见证了中非友谊的不断加深,合作范围愈发广阔,从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才培养、减贫增收、医疗援助、人文交流,中国正全方位助力非洲实现跨越式发展,融入全球化。
18年:中非论坛18年成长 不断落实承诺计划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每3年举行一届,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而在上一届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开启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事实证明,中非合作论坛在过去的18年始终发挥着引领和推动中非关系的重要作用,在不同时期积极地为中非合作规划路线。不仅如此,论坛也成为拓展中非合作空间的有效助力。从下图不难看出,随着民间、媒体等分论坛的启动,中非合作也已从论坛成立初期重于经贸合作逐渐拓展到目前的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人文、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那么,经过中非论坛18年的成长、深化,中非之间“非”一般的合作,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呢?让我们用数据一探究竟。
第一大:上半年中非贸易额同比增16倍 中国连续九年是非洲第一大贸易国
中非友好合作最直接的就是经贸往来。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中非贸易额从106亿美元增至1700亿美元,提高约16倍。
2018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达988亿美元,同比增长16%。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九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数十万岗位:对非投资 创造了数十万就业岗位
此外,中国已成为国际对非洲投资增速最快的国家,投资流量从2000年的2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24亿美元,同期,投资存量也从不足5亿美元增至380多亿美元。
与之相对应,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从400多家增至3000多家。
中国对非投资不仅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更改善了非洲的基础设施状况,提升了非洲的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了非洲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强化了中非合作的民意基础。
超5000公里:突破基建瓶颈 打通经济血脉 建铁路公路超5000公里
突破基建瓶颈、打通经济血脉,这是非洲国家的共同心愿。
肯尼亚的蒙内铁路是中国在非洲大陆承建的两大极具影响力的世纪工程之一,被誉为“繁荣发展之路”。今年1月,蒙内铁路首列货运列车投入运营。目前每天有5趟货运列车穿行于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之间,节省了至少40%的物流成本。蒙内铁路每年带动肯尼亚GDP增长约1.5%,累计为当地直接创造4.6万个就业岗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助和融资修建的铁路、公路均已超过5000公里。
除了助力交通基础建设,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由中企承建的卡里巴南岸水电站扩机项目今年3月竣工,卡里巴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由75万千瓦提升至105万千瓦,为津巴布韦增加了20%至30%电力供应,有力缓解了该国电力短缺的局面。
如今,从铁路、公路到机场、港口、水电站,中国承建的基础设施项目遍布非洲大陆,非洲国家正在逐步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15万人次:授人以渔 两年提供了15万人次的专业人才培训
习主席曾深刻指出,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仅“授人以鱼”、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对非援助,更要“授人以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和技术交流。
“与当地人才共同成长、与当地经济互利共赢”的中非合作模式,如今已遍及非洲大陆。自2015年年底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国高度重视非洲发展能力建设,两年多来已向非洲国家提供了15万人次的专业人才培训,向非洲学生提供了3万个奖学金名额。
今年6月,“蒙内铁路”承建中企发布报告显示,该项目已累计雇佣当地员工超过7.2万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熟练工人和5000多名铁路技术人才;并通过合作办学,让超过2000名当地学生通过了铁路运营相关专业培训,他们将成为当地未来铁路运营、维护的中坚力量。
增产140%:推广中国水稻种植技术增产140% 让非洲人民早日脱贫
中国对非洲国家向来都是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数十年来一如既往。数据显示,非洲70%人口是农业人口,农业对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达30%。然而,很多非洲国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和社会动荡,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中国提出“减贫惠民”、“农业现代化”等中非合作计划,再次强调要同非洲分享农业发展经验、转让农业适用技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在坦桑尼亚的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采用中国水稻种植技术后,水稻每亩产量从原来的237公斤提高到570公斤,增产140%。
目前,中国水稻种植技术在坦桑尼亚的莫罗戈罗省达卡瓦稻作区每年生产季节均有15000多亩高产示范样板田,超过2000名农民直接受益;中国还在赞比亚兴建农场,24年来,中垦农场累计为当地解决4200多人次就业问题,解决了一万五千多人的温饱问题——细算下来,农场为当地市场供应粮食4.5万多吨、鲜蛋2.6亿枚、肉鸡蛋鸡371万只。
截至目前,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在非洲9个国家共实施小型示范项目300余个,推广实用农业技术450项,培训当地农民和技术人员近3万人次。
超两亿:医疗援助 为超两亿的非洲患者解除病痛
除了解决“吃不上饭”的问题,中非合作项目还致力于缓解非洲人民“看不起病”的困境。在赞比亚,40年来,已有20批中国医疗队共546名队员在赞比亚诊治病人300多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两万多台,引进、实施新技术和新项目700多项。
2006年,科摩罗报告疟疾病例10.8万例,致死34人,2007年中国抗疟团队进驻科摩罗,到2014年,科全国报告疟疾病例仅2000多例,全面实现疟疾病例零死亡。
2014年西非国家暴发埃博拉疫情后,中国率先伸出援手,帮助非洲兄弟抗击疫情。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数以万计的援外医生,为超过两亿的非洲患者解除病痛。
23.7%:促进文化融合 五年间非洲来华留学生同比增长23.7%
非一般的合作也促进了中非之间的人文交流。目前,中非双方人员往来每年近200万人次,中国在41个非洲国家开设了80多个孔子学院和课堂。仅2017年,中非双方就举办了百余场人文交流活动,实施了200多个人文合作项目。
从2000年开始,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就曾承诺为中国国内外的非洲教育提供资金和支持。据统计,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间,非洲来华的留学生总数为61594人,在各大洲来华留学生中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3.7%。
三分之一:深入合作 为了世界三分之一的前进
从患难兄弟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中非友谊不断深化,中非合作不断升级。数据显示,2017年中非人口总数已超过26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5%;中非国土面积总和达39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除南极洲外)的30%。在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下的中非关系前进,就是世界的三分之一在前进,这超越了发展中国家间的“抱团取暖”,而标志着 21 世纪的南南合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光发热和中国为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努力。
(央视记者 朱瑞君 关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