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全民参与的防疫战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AI“战士”纷纷涌现,在一些特殊时刻,它们行走在一线,代替血肉之躯的人类冲锋陷阵。但AI“战士”的背后,是人们战胜疫情的钢铁意志和信念。
送药消毒“援”前线
1月29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科病房迎来了两名特殊的工作人员,一个叫“平平”,一个叫“安安”。两部机器人集成无人驾驶技术,可以自主读取地图、识别工作环境、建立信息库、自主规划路径、完成物资的点对点配送,还能够实现对各个病区进行实时影像监控与互动。
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陈仁表示,两名机器人主要承担送药、送餐、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
医院院长余学清介绍说,发药的工作人员向机器人发送配送指令,它们就可将药品从药房送到护士站。这一过程无须医护人员操作,可以减少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区的频次,起到较好的隔离保护作用。
随着疫情的发展,这样的机器人在各地“全面开花”。自己认路、记忆超强、不怕病毒,不怕劳累,还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任务,只要充好电就可以24小时连续运转。
除了零接触配送,智能机器人还能做得更多。
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周海英把病房里的新成员叫作“机器人小白”,她和同事们可以在病房外面控制小白的行走路线,通过摄像头看到病人状况,以及监护仪和呼吸机的数据。
通过它,医生们可以在办公室与病人实时视频,询问病史、聊天、进行心理安慰,更直观地了解病人的情况。周海英表示,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医生与病人的直接接触次数,有效降低临床医护人员的风险,也能避免防护服的浪费。
2月初,两台5G云端机器人分别在武汉协和医院和同济天佑医院上岗。在5G网络下,它们可以独立执行导诊、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
医院里,导诊台是人流量最大、最拥挤的区域。5G云端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到来能够分担导诊台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人员聚集。除此之外,专门装载消毒水箱的机器人,可按规定路线完成消毒清洁任务,清洁过程完全自动化。
社会企业捐赠给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消毒机器人则采用过氧化氢蒸汽灭菌。医护人员通过平板电脑远程控制消毒机器人,根据灭菌需求,设置房间灭菌顺序,接下来的一切都由机器人完成。据工程师介绍,这样的人工智能消毒机器人对微生物能达到6-log(细菌减少99.9999%)的杀灭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种自带“强紫外杀菌机器人”的CT机。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高,每次检测后都要对CT机及其所处空间消毒,一般是化学消毒,用喷剂杀菌,等喷剂浓度降至标准值再启用,这一过程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强紫外杀菌机器人”可移动,携带8根强紫外灯管,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空间特征、目标位置调整杀菌角度,完成消毒只需3分钟。
“强紫外杀菌机器人”主要研发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杨勇表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两家方舱医院已经开始使用这样的CT机,日检测量从30-40人次提升至200-300人次。
测温排查“保”后方
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启用的5G巡逻测温机器人,可在5米内进行红外体温测量,一次可以测量10人体温,还能识别人员是否佩戴口罩。对体温超过预警值或没有规范佩戴口罩的人员,它会进行播报提醒。测温机器人搭载5个高清摄像头,通过5G网络实现全景巡逻、固定点位值守,将红外热成像等监测数据实时传送至后台。
返程复工人员对于基层社区开展工作来说是一项大考,对复工人员的疫情排查、口罩预约、防疫科普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上海浦东的联洋社区启用了“防疫外呼机器人”技术。这项技术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进行交互,根据话术模版,对复工人员发起电话外呼,询问“是否有发热或其他不适”“是否在进行14日隔离”等定制化问题,并将通话内容以报表的形式汇总。
在近期返沪潮中,拥有约5万人口的联洋社区,一天就有近300名返沪人员。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社区工作人员仅用10分钟即可完成原本需要人工半天才能完成的电话外呼量。
“标准性和重复性高的一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给机器人去做,这也是人工智能存在的价值之一。我们希望用科技的力量、AI的力量助力这场全民防疫攻坚战。我也相信人工智能的抗疫力量将是一个体现‘人机协作’新形态的抗疫力量。”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文/阚纯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