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个车位年省11万元!捷顺科技以智慧照明助力停车场绿色低碳转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06 09:41

  根据测算,对1000个车位的停车场进行智慧照明改造,改造后每年可节省电费约11万元,还有助于停车场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双碳”目标,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为此,政府相继出台政策进行要求,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交通运输部多部门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加强碳排放管理。生态环境部令第19号文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由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而停车场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室内停车场,在节能降耗方面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2024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等文件,都对企业的碳排放控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彰显了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心,也为停车场照明行业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

  而当前的停车场照明系统中,普遍存在着能耗高、维护成本高以及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长时间灯具点亮导致电费支出高昂,增加了运营成本;而部分停车场由于灯具老化或配置不足,导致照明亮度不够,给车主停车找车带来不便。此外,传统的照明管理方式效率低下,人工巡检和维修成本高,且难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影响停车场形象。

  针对以上问题,捷顺科技(002609)推出了智慧照明解决方案,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停车场照明系统进行全面优化升级与节能策略部署,助力实现节能降本和提升车主停车体验的双重目标。

  照明灯具作为停车场能耗主要来源之一,是停车场照明升级的关键对象,捷顺科技首先对照明灯具进行了升级更换,使用低功耗、高亮度、更智能、更耐用的物联网智能灯。相对传统灯具18-24W功率且点亮模式单一,智能灯功率为0-15W可调,耗电量更低,并且采用高透明光灯罩及高亮灯珠,亮度更高,此外智能灯还具备灯珠自动轮换点亮休息、远程控制、故障自动告警、微波雷达感应自动亮灯等功能,支持多种策略节能,提供更好节能与照明效果。

  除了灯具的硬件升级,灯具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暗、亮度多少,对灯光的精细化控制同样重要,捷顺科技为停车场提供定制化的节能照明策略,根据停车场的实际光照需求和环境条件“一场一策”进行多维度的调整,如根据环境光智能调节亮度、分区域和分时段设置不同亮度等。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停车场能够实现近70%的节能效果。此外,智能照明方案依托于每个车场停车数据模型,如停车峰谷趋势、客流量趋势、区域流量变化、停车到位时间等,借助AI能力自主学习,自动优化节能策略,进一步提升节能效果和用户体验,节能效果再提升10%。

  为了进一步管理照明系统和实现策略管控的精准性,捷顺科技打造了智慧照明管理平台。该平台除了具备数据采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等基础能力,还能与大数据平台进行联动分析。通过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查看照明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远程管理、在线监控、智能运维等,及时调整照明策略并处理异常事件,从而提高停车场照明管理效率并降低维护成本。

  如果只是单纯更换灯具节能,相信不少灯具厂家都能做到,而捷顺科技在节能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的节能策略及车位引导系统,进一步提升停车场的照明体验和车主的停车体验。

  在节能模式下,可实现当人或车进入停车场时,系统会自动感应并点亮灯光,离开时自动变暗,实现“人来灯亮,人去转暗,自动休眠,按需照明”,让车主不再摸黑停车找车、驾车更安全,提升停车场的照明体验。

  此外,根据车主类型不同,配置不同灯光引导策略,通过流水灯光指引车主找位、寻车。例如针对新能源车主,结合车牌识别摄像头,可优先引导到充电区域停车。针对VIP车主,可实现联动人脸识别设备,主动点亮寻车路线,提供车主更人性化的找位、寻车体验。

  根据测算,对1000个车位的停车场进行智慧照明改造,一次性投入改造费用为10万元(具体费用因停车场具体情况不一而有所不同)。改造后每年可节省电费约11万元,1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5年内的总收益可高达41.75万元。同时,方案还有助于停车场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响应国家“双碳”要求,降低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历经32年的行业积淀,捷顺科技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停车实战经验与技术实力,持续为客户提供覆盖“场+位+桩”的全场景服务,以及从智慧停车规划建设、服务提供到运营增值的全链条服务,助力停车场运营管理方更精细化运营,降本提效、提升收益,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