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博娱乐记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技术员刘雪芹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2 20:16

沙画的青春 ——记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技术员刘雪芹

中国新闻来源:新华丝路网 2018年08月02日 12:35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33

  图为刘雪芹检查西瓜长势 吴紫光摄

  乍一看,欧博娱乐“80后”刘雪芹和任何一名普通姑娘都没什么不同。棉布衬衫,牛仔裤,马尾辫。这样的姑娘,放在人群里,不大容易认出来。

  但生活在恩格贝的刘雪芹,却跟所有人都不一样。你说眼前只有苟且,她却从艰难里提炼出人生哲学。带着不同于这个年龄的沉稳的气息,她孤独又无比坚定地镇守着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最负盛名的“试验田”。

  垒好棚窝窝,引来金凤凰

  刘雪芹是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的农业技术员。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恩格贝,曾经水草丰美,意喻平安和吉祥。然而,泄洪和滥垦滥伐带来的黄沙早已抹去了这里的色泽,风吼沙蔽日,百里无人烟,牧民们被迫迁徙他乡。

  有关恩格贝的那段沧桑都是刘雪芹跟农民们拉家常时听来的,现在的恩格贝,经过20多年的沙漠治理,早已达到70%以上的植被覆盖率,被列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国家4A级景区,许多绝迹多年的飞禽又重新回到这里栖息繁衍。

  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沙根拔除了还要拔穷根。赶上好政策,2008年,恩格贝建起一批设施农业温室,开始了沙产业试验性生产。联排的蔬菜大棚就像是垒好的银窝窝,只等引来会用它们的金凤凰。

  那一年,刘雪芹恰好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毕业,因为专业有优势,丁点儿没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一家天津的农业技术公司很快签了她。师傅带了3个月,因为学得好,刘雪芹被推荐参与到恩格贝的合作项目中,一干整一年。这一年,恩格贝请来的大学生来了又走,只有刘雪芹坚持了下来。领导打量着眼前晒得黝黑的山东姑娘,问了句:“留下吧,我们管吃管住,有收入。”伸过来的橄榄枝被刘雪芹一把接住,鲁西南的农村还有3个需要照顾的弟妹,作为家里的老大顾不上考虑别的,先把眼前的光景扶起来。

  “如果我是一株植物,那应该是碱草吧,种在哪里都能活。”刘雪芹说。

  田间采花女,大漠失语人

  初来乍到,刘雪芹想尽快融入环境,她和农民们一起吃饭,桌上白晃晃一片。“只有土豆、白菜、馍,新鲜的蔬菜这里都没有,回老家探亲的时候,才吃上第一口苹果。”刘雪芹说,“来这里第一个想法,就是尽快把沙产业搞起来,让当地人的餐桌丰富起来。”

  农业沙产业,就是在沙漠里从事农业生产。观察作物情况是一天里的必修课,刘雪芹每天步行往2公里以外的试验大棚跑,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无论风吹雨淋,雷打不动。后来索性午餐和午休都在工棚里解决,免得浪费时间。

  再后来,买了一辆车。“同事们劝我买的,觉得一个姑娘走这么长的夜路不是个事”。学会开车的刘雪芹有一天突然发现轮胎瘪了,她默默地照着书换好备胎,觉得很有成就感。

  也有受委屈的时候,比如“被全世界误解”。“觉得我是个怪人,大学毕业不在办公室上班,非要跑这么远给人种地。再就是为什么这么大了还不结婚,是不是有毛病。”

  刘雪芹并非不想结婚,她接触到的人实在太少了。“很想有个家,看到妹妹的孩子,总想抱一抱。”

  变着花样的艰苦并不在刘雪芹眼里,这个从农村里淌出来的姑娘不怕吃苦,唯独害怕的是长期一个人待着,有一天会丧失说话的能力。更何况,孤独是如此具体的闷在长达9年的时光里,与她形影不离。

  刘雪芹是个内向的姑娘,不爱出门,不爱热闹,喜欢待在实验园里记录作物的生长,一个人静静的。她养过一盆水培的荷兰郁金香,也养过一只狗。她好几天出一次门,目的是,见见人。如果没有朋友主动联系她,可能一个月才会和外界联系一次。她一个月去最近的城里逛一次街,要一杯咖啡、吃一碗面、看一场电影。她保持着敏感,体察着很多别人体察不到的东西。

  从10月到次年4月,恩格贝进入漫长的冬季,天气骤然变冷,同事们陆续搬到达旗街上的办公室工作,那里过冬的条件要好一些。刘雪芹和她的作物们则一如既往地待在原地蛰伏着。

  “太寂寞了,经常只有我一个人。”刘雪芹说。

  恩格贝的冬天非常简单,以白色为背景,搭配上枯黄的老照片风格的植被,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装饰。皑皑大地之上是仅此一排属于刘雪芹的脚印,像是被流放了的刘雪芹,开始了一年里最艰辛的劳作。

  下大雪,顾不上冷,刘雪芹要时时刻刻观察棚室的情况。她不断地清除表面积存的厚雪,以免棚室被大雪压垮,还要调控棚室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植物健康地生长,保温棉被的管理也要特别注意。大棚顶上的蒸汽不一会儿就结成了冰,有时候刘雪芹觉得,那上边也有她呵出来的气。

  最难熬的,是棚室里作物有了可喜变化,却没有人与她分享。刘雪芹说:“实在憋得慌,就跟作物说说话,像个傻子一样。”

  能享有一场隆冬暖阳的清晨,是刘雪芹在天寒地冻里最宝贵的所得。当日光普照整个恩格贝,大地终于从白色变成了金黄。这时候刘雪芹会在微信朋友圈发一张暖洋洋的照片,满足地记录下来之不易的感动。此时,恩格贝是如此温暖和恬静,就像她一样。

  一直很忙碌,但是很幸福

  2010年,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委会组建运行,无论对恩格贝还是刘雪芹,这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几年来,“沙产业”“新能源”“试验示范”不断被外界提及,设施农业成为恩格贝园区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来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一年盛过一年,刘雪芹更忙了。

  “从早忙到晚,田间棚内,只要蹲下来,就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刘雪芹说。

  而随着这位农艺师的渐入佳境,恩格贝的新作物也越来越多,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病虫草害防治也接踵而至。为了完成品种试验和技术研究,刘雪芹经常在田间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

  日历终于翻到恩格贝的春天——忙碌又幸福的5月到来了,5月至10月,是作物出苗、开花、结果、收获的宝贵时节,“新农人”刘雪芹在这半年里,会忘记很多忧愁,甚至连寂寞都成了一种犒劳——“最喜欢收工了,一个人在大田里静静地待一会儿……看到一苗芍药开了花。”

  生机盎然的还有刘雪芹的微信朋友圈。

  “5月9日,恩格贝开始种植百合了,期待一个美美香香的夏天。”

  “5月21日,南北行芦竹栽培完工。”

  “5月27日,20多天了,今天终于种植完工,小小苗子已经破土,以后的每一天都是期待和惊喜。”

  “5月28日,和平、黑帅、金橙、红蜜脆出苗;芍药、百合也在发芽;火龙果进入花蕾期。满满的喜悦感!”

  刘雪芹在朋友圈里这么写道,“农业是一个土得掉渣的职业,每天最土的人,播下一粒籽,种下一棵苗,用汗水去培养、浇灌它们。看花、看果,每一天,每一季节都是最真实的收获。在这里,只有实实在在付出,才能得到收获。在这个浮夸的世界里,这里的梦想最实在。”

  富有的极简主义者

  很久以前的恩格贝没有春天,没有绿草和飞鸟,没有生命的迹象。80年代,老一代的治沙英雄和远山正瑛等国际友人给予恩格贝第二次生命,演绎着恩格贝极其传奇的故事。如今,投身于“生态建设”这一时代浪潮中的刘雪芹,已经学会了和自然商量着来,沙漠犹如一幅画卷,她用真诚记录下青春的生动和无尽的期待。

  “我的青春没有美过,但是干过。”刘雪芹自豪地说。

  全身上下,她只有一样饰物——一副很少摘下来的墨镜——长期风沙与日照之下,刘雪芹得了常年得不到根治的风沙眼。除此之外,对于一切物欲,刘雪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极简主义者:她孑然一人,三五件够穿的衣服,10平方米足够容身的宿舍;她自己做饭,包子在炉上一烤,就是一顿可以炫耀的美食。

  然而,她又是极其富有的:她拥有200多亩大的“超级办公室”和136栋日光温室,随她高兴,办公桌可以从田间地头上摆到蔬菜大棚里;她拥有200多种亲手播种的作物,她给予它们生命与家园,它们送给她连绵不断的惊喜;她率领着二三十人的农队友开疆扩土,还有很多农队友被她培养成了技术员,此时正分布在库布其沙漠大大小小的绿洲里,精耕细作。

  恩格贝生态示范园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试验示范作用。因为“沙漠太干净了”,实验基地出品的果蔬产品无污染、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有很好的销路。这其中,珍贵的黄瓤西瓜在当地广泛种植,并以优质的品质投入市场,油桃进入北京、上海等地,网纹甜瓜远销香港。丰富的果蔬种类极大地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味蕾,餐桌上也终于不再是白晃晃一片,刘雪芹圆了她最初的誓言。

  而那个曾经为了亲人选择留在恩格贝吃苦的孩子,也在不知不觉间,爱上了这片土地。荣获鄂尔多斯三八红旗手,小有名气的农艺师刘雪芹得到过很多高薪聘请的机会,她并未选择离开。2018年1月,最小的弟弟也结婚了,释下沉重包袱的刘雪芹,依然没有选择离开。

  “我看着它从无到有,总是难以割舍。也许将来条件好一些了,会有愿意来工作的农艺师,到时候我再做考虑吧。”刘雪芹说。

  生活很苦,但它很甜。采访结束后,我们总会想起那个风尘仆仆奔向恩格贝的刘雪芹。沙漠深处或许有清风、有花香、有甘饴,一切快乐与自在,只有这姑娘自己明白。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