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还未给短剧开光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7 02:36

诚然,每一次爱,都是在往时间和命运这对强盗手中交付一个人质,可是谁又会因此放弃爱呢?——《遥远地球之歌》

早期AI视频测试中,AI短剧导演赵康(化名)无意中发现了可灵的bug,“文生图生成出来有一种快手风”。彼时,他脑海中只有一句话:“老铁,上链接”。

AI视频创作者晓磊(化名),试过市面上所有的工具,“东市买辔头,西市买鞍马”,凑不出一套能用的工具,“流水的AI,铁打的MJ(Midjourney)”。

“爱诗PixVerse的运动笔刷,字节即梦的首尾帧,可灵的逻辑理解”,AI创作者们逐渐摸索出了一点门道。

AI视频究竟能用在哪里,大厂和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短剧赛道。

快手借助自研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的热度,早早放出了《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的预告片,精良的制作拉走了所有关注。然而,实际抢到“第一AI短剧”彩头的其实是抖音。7月8日,博纳影业与抖音AIGMS制作中心出品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后文简称“三星堆”)上线。

7月12日,快手星芒短剧才上线《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后文简称“劈波斩浪”)。光子星球了解到, 6月中旬《劈波斩浪》已经完成了最后一轮修改,但导演陈坤坚持要用“可灵”最新的模型优化。“我希望我的东西出来一定要代表行业最高水准。”

即便AI短剧造势不小,但到现在也只能算得上个噱头。AI对于整个短剧制作流程的提效仍有限,成本和制作周期甚至不降反增。AI工具虽然渗透在每个环节中,但就像沙滩上的贝壳,需要创作者们耗费大量力气捡拾起来。

“把一两个功能做到极致就有市场,可以拿出来商业化”,陈坤道。

AI短剧的“账本”

新技术蒙眼向前奔跑,到现在为止,业界对AI短剧或AI短片还没有清晰定义。目前,AI短剧的形态有两个源流,一个是短剧制剧模式的变化,另一个是AI视频工具的迭代。

短剧制作层面主要涉及到剧本创作者、承制方、MCN机构,从文本创作到发行前,累计需要5-8周时间。阿亮在2021年创作过多部短剧,其中不乏流水千万的爆款,他告诉光子星球,创作一部5万字左右的百集短剧脚本需要4周左右。“一些压榨员工的流水线短剧公司,多人创作剧本,最快两周能出一部。”

当剧本出炉后,会有投资人或者MCN机构注入资金,并寻找承制方制剧。王现(化名)是一位承制方之一,他参与过多部短剧,今年转而以“独立承制人”和演员等多重身份参与制作。“前期沟通剧本和协调演员,平均3-7天基本能进入到拍摄阶段,拍摄时间在7天左右,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后期制作上。”

时间成本之外,短剧的制剧成本因题材和精良程度而有所不同。阿亮从2021-2023年与九州等头部MCN合作过多部短剧剧本,买断剧本的均价在1-2万,部分公司会与剧本作者签署爆款提成的条款。“最火的那部剧,加上提成一共分到了30多万。”

人力占据了短剧制作的成本大头,以郑州为例,主创人员成本占比很高,男女主角每天平均薪资在3000元上下,群演在150元/天(含中间人抽成),如果加上后期制作,整体成本在40-100万之间。

“今年以来,现场分工有接近电视剧拍摄的趋势,早前导演、演员、摄像(1-3个机位)、服装,以及化妆师,今年有专门的道具师,部分短剧还有专职场控。”拍摄完成后,会外包给第三方进行后期制作,周期在1-2周不等。

AI进入到短剧制剧环节之中,理论上可以实现降本增效,但我们从两位AI视频资深创作者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至少目前来看,无论是基于快手可灵、字节即梦、爱诗PixVerse,或者混用Runway、Luma这类视频工具,周期和成本整体上高于传统短剧。

AI艺术家陈刘芳几乎完整经历了AI视频工具的变迁史,她最早接触的技术叫VQGAN(训练 Transformer 以实现高分辨率图像合成),随后是CLIP guide Diffusion(通过Clip引导扩散模型生成),这是Stable Diffusion(后文简称“SD”)的前身,几个月后SD才诞生。

AI短剧或短片还处于立标杆、探索制作路径的阶段,我们很难量化一部片子的完整制作成本。

《劈波斩浪》是快手定制短剧,在制作过程中,可灵团队协调了不少技术资源与导演陈坤的团队共创。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给陈坤提供技术支持,毕竟是快手‘亲儿子’。”

陈刘芳在2023年情人节时,以 Stable Diffusion为基础,从创意、脚本、分镜、动画制作、音乐整个流程成片都用AI创作,完成了一部一分钟左右的短片《地球爱情终曲》。第二部短片诞生于 8月,改编自阿瑟·克拉克科幻小说的《遥远地球之歌》。

陈刘芳目前组建了一只专业AI短片创作团队,招募兼具传统动画创作专业技能和能驾驭AI工具的创作者,外部还得到了多家大公司技术专家的支持。

今年国内外视频生成大模型层出不穷,因此当下AI视频呈现“大模型厂商模型的上限就是创作者的上限”。

目前,市场上 AI 短片制作与传统短剧有着诸多不同,单从金钱和时间上就差异巨大。

经光子星球调研发现,AI短片的制剧成本根据质量要求浮动非常大,单集制剧成本下可到万元级别,上可达百万。通常情况下,分为三档:电影级别的头部与准头部质量在10万元每分钟,传统动画内容级别的中等偏上水准在3-5万每分钟,教育动画与普通动画可以低至千元。对比短剧平均万元每集而言,AI短片的制作成本显然要高不少。

值得一提的事,投入成本中有大量为一次性投入,因而很难靠复用分摊。时间周期上,一部10分钟以内的短片,约需要1个月时间。陈坤早前为电影频道M盛典制做的AI宣传片《凤鸣山海》也花费半个月时间。长周期、高成本,使得目前AI短剧真正的“金主爸爸”,其实来自G端。

“G端客户对新技术的热情,远比想象中要高得多。”陈刘芳表示。

技术处于不断迭代的进程中,在落地时也势必引发一系列bug等问题。赵康经历了完整的研发、落地、商业化过程,当我们问他遇到技术瓶颈怎么办时,他的回答是:“说服甲方。”稍作停顿后补充道:“当你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制剧的AI“变形记”

包括陈刘芳在内的很多创作者都认为,即使步入AI时代,市场对好内容的标准依然未变。因此一部AI短剧或短片最底层的驱动力仍来源于一个好故事、好想法。

在灵感构思和剧本创作这个环节,市面上出现了以“小说创作”为切入场景的AI工具。

AI写作方向自媒体“不知”介绍,此前创作者耗费大量时间在收集素材上,一名作者为了写一篇古文言文,前期需要收集十万多句材料。但有了AI,不知感受到了明显提速,一周多才能完成的短篇,现在缩短至两天,还是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

AI创业公司波形智能CPO万磊认为,小说写作场景是一个“枢纽地带”,向前是文本创作,向后向剧本、短剧转化,以此“打通文学创作的全链路”。

波形智能旗下“蛙蛙写作”是一款针对内容创作者的产品。官方数据显示,截至7月份,蛙蛙写作平台累计注册用户24万,日平均使用时长4.7小时,AI累计输出100亿字。近期,该平台升级2.0版本,新增“小说转视频”功能,先拆解文章里的主要人物,生成该角色的形象,再分镜制作视频,试图推动创作者向AI短剧方向延伸。

对于有专业背景的短剧/短片创作者来说,更倾向于“文生图”到“图生视频”生产流程。虽然这条路径已经跑通,但AI起到的作用仍然有限。

目前在AI短剧/短片领域,大致可以分为如下题材,奇幻/科幻、现实主义/半奇幻半现实主义。一般AI视频创作者多以奇幻/科幻的题材切入,既减轻了传统科幻题材重资产、重投入的问题,又契合了AI天马行空技术调性。相对于更接近表达人类情感的现实主义题材,观众对于打破想象边界的科幻题材容忍度也更高。

陈坤在一开始便坚持用“纯AI”来创作短片。不过,他坦言:“AI只能部分取代原来的制作流程”。

传统影视制作流程被分为前期(创意讨论、剧本创作等)、中期(筹备、拍摄准备、拍摄、现场管理等)和后期(剪辑、视觉特效、色彩矫正、配乐等)。

前期导演要和编剧开会讨论剧本,之后再由导演做出来分镜剧本。AI目前只能扮演“插件”的作用,比如用ChatGPT扩写创意,检查是否出现文本错误等,“涉及核心创意工作还是得大量靠人力”。

AI替代程度最深的是中期阶段。以前是导演担任统筹攒一个局,凑齐灯光、音响、摄像、演员、化妆师、服装师这套班底,再把实际内容拍摄出来。现在作为导演只要利用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和国内外AI视频生成工具,从文字直接生成图片,图片生成视频片段。

“以前,作为导演我要告诉制片选什么场地,告诉灯光需要正光还是侧逆光,告诉摄像镜头应该怎么运动,现在都变成了告知AI”,陈坤表示道。

虽然当前市场上AI视频公司对外宣称可生成几分钟,但落到实际操作流程中,仅能生成3-5秒可用的素材。也就是说,一条三分钟的片子,至少需要生成36-60个片段,前提是保证可用。常见的情况是,在可灵、即梦、PixVerse、Runway、Luma等软件间反复横跳,不断抽卡直至生成满意的素材。

AI短剧/短片的重头戏落在了后期上。制作团队需要把上面几十个片段剪在一起,配乐、特效、字幕、音效、调色一个都不能少。若是在剪辑过程中,团队发现缺少素材,还得回到上一步。以陈坤曾经制作的北冰洋广告短片为例,纯AI制作,一分多钟的片子,包括后期做了两周。

赵康告诉光子星球,AI短片后期占比高达80%-90%。而在传统短剧的极限操作下,每集五分钟,总长三十五集的短剧,可以做到三天出剧本,四天拍完,一周完成剪辑之后上线。如此比较下来,AI短剧行业“既费马达又费电”。

如果用AI来表现贴近人类真实生活的片子,制作难度和投入成本只会更高。陈刘芳在《致亲爱的自己》里就做了一次探索技术边界的尝试。

其负责性体现在片子实拍和训练模型的过程中。陈刘芳介绍,在拿到故事原作后,先将其做了影视化改编。在绿棚实拍的同时,她的团队也在训练所需的角色模型和风格模型。“角色换一套装扮就是一个模型”,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她训练了将近20个模型。实拍好的内容一部分进入后期软件做合成,一部分用于场景搭建,最后通过AI转绘功能,得到初步的视频画面。

转绘过后,还要上手修修补补,陈刘芳表示,“大概10%左右的镜头,需要手动化调整,比如细小的物体和细腻的角色表演”。

AI反而让短片制作的难度又上升了一个level。集结了国内超头部的导演和AI创作者,《致亲爱的自己》制作周期有两个半月之久,最终获得了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短片单元最佳影片奖项。

从插件到工具,AI视频最终将走向集成

陈坤有个习惯,每当出现新的AI视频工具,他就会重置一版旧作品。当被人问及,为何他做得与众不同时,陈坤只是笑笑回答道:“不过是熟练运用工具而已”。

AI视频工具厂商十分热衷于邀请行业内AI创作者来站台,陈坤前后分别与爱诗和快手合作过,陈刘芳所在的Ainimate Lab也刚刚与智谱清影、生数Vidu合作发布了AI动画短片。

这些厂商希望通过专业的AI视频创作者来宣传能达到的效果,但细究之下满是“创作者特供”,例如可控性更强的平台,额外的技术指导等等。

目前,AI视频创作者使用频率较高的国内工具有爱诗PixVerse、字节即梦和快手可灵。赵康告诉我们,“如果制作视频有一百个功能,那每家也只开发了一到两项”。

看似都在宣传生成长度、清晰度以及准确度,但实则各家都有所差异。创作者们为了能准确地生产内容,都在不断测试不同工具的长处。

“在A工具难以解决的任务,可能在B工具里就变一键功能了”,陈刘芳道。

不过,现阶段还处于让创作者主动适配工具的阶段,而原生AI应用落地姿态应当是工具适应人。

综合多位AI视频创作者反馈,爱诗PixVerse是国内最早引进运动笔刷功能的公司。对标Runway Gen-2的Motion brush,爱诗推出了Magic brush。对于专业创业者来说,意味着可以对内容画面有了控制力。相较于Motion brush,Magic brush使用门槛更低,操作也更简便,不用调节复杂的参数,仅凭“拖拉箭头”也能控制物体的运动。

对于像陈刘芳一样的创作者,爱诗PixVerse“角色锁定”功能给她带来很大便利。Pixverse在工具平台提供了创造新角色的入口,创作者可以指定角色去表演和生成镜头,锁定角色后可以保持角色人设前后的一致性。

字节的即梦就像是个平平无奇的好学生,或许不够惊艳,但是每科都能拿个70分。很多创作者反映,在快手可灵出现前,很长时间内,他们在使用即梦制作可交付的片子。AI视频厂商宣传得再天花乱坠,都抵不过落到工作流中的“可用性”和“可商业化”,而这恰好是字节的强项。

即梦还有一项独家功能:首尾帧功能。如果要生成一段3秒钟的视频,只需上传初始和结尾状态的照片,AI就能自动填充中间的变化。

陈坤《凤鸣山海》中的经典镜头“青鸾喷火”就运用了首尾帧功能。首帧插入一张鸟在空中盘旋的图片,尾帧插入一张鸟喷火的图片,就自然呈现出了鸟喷火的过程。

后来者可灵上来便开始造势,风头无两。官方数据显示,上线一个月内申请人数超50万。

可灵对世界物理定律的理解,令首批测试用户印象深刻。其中最核心的是能通过prompt来“无中生有”,比如它可以在原画面的基础上响应“举起手”“拿起杯子”“喝咖啡”等提示词,生成符合逻辑的新视频。

赵康透露,他发现可灵特别适合制作整活儿和偏向天马行空的片子。“抽卡成功率还挺高的,大概有30%-50%”。

短期内,创作者游走在各个AI视频创作平台的情况或许无法改变。一是各家资源投入有限,二是视频创作流程过于复杂,无法做到完全覆盖。这其实给了后来者居上的机会,在AI领域几乎不存在“躺平”,任何公司都要随时做好“被超越”的觉悟。

但若将视线拉长,上述反人类的操作迟早要被推翻。参考Adobe的思路,把单点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工作流软件中才是实现协作和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

未来可能需要一个平台,能够集成爱诗、可灵、即梦、生数、智谱清影等各自AI视频功能。创作者按需调用各种功能,同时Agent助手还可以辅助制作。再进一步,AI视频创作流程与整个分发生态打通,实现“制作-分发-投流”的内容创作闭环。

上述平台就像是车间,创作者提供原材料,在车间生产线加工,最后成品上架在视频商店,供市场挑选。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